何时才能与你相见——记一名精神分裂者的个案
时间: 2019-05-07 15:42:00浏览次数:3992
已经无数个夜晚,想念我的孩子,但是我却不能与他相见......这是蔡阿姨信任社工后,在社工无数次面谈及跟进后,蔡阿姨对社工吐露的心声,不免听出蔡阿姨是极其痛苦的,作为一名社工妈妈很能理解蔡阿姨的感受。
案主资料:
蔡阿姨今年54岁,与前夫离婚八年,与前夫有一个儿子。案主患有精神分裂症,长期服药,住在政府廉租房,性格胆小怕事,但做事认真细致。
接案:
案主从康宁医院返回家中后,社工收到了转介信息,及时跟进案主,但案主屡次拒绝社工介入,社工无数次电话和家访失败后,仍坚持联系案主,突然有一天案主同意社工家访。社工在收到案主的信息后接案时,案主自己一个人住在单人房,房间整理的干净,床铺是粉色的被子,案主有一颗少女心,还有自己亲手制作的很大的一个“福”字,据说是用红色底的挂历制作而成,当时天色渐晚,案主不肯开灯,可以观察到案主很节约,了解到案主平时在房间一个人呆着,除非买菜外出,其他时间都一个人呆在房间,案主有个弟弟会偶尔来看望她。案主与社工对话反映有点迟钝,有的话需要慢慢说,并且耐心提问,需要社工重复好几遍。案主表情也比较迟疑。
预估及介入:
根据案主的情况,首先案主面临两个问题,首先,督促案主按时服药,了解案主身体状况精神状况,给予情绪支持精神安抚,情绪疏导,其次,案主需要走出家门;第三,案主能够自觉每周都与社工互动,来参与社工活动;第四,案主能够与邻居建立友好和谐关系;第五,案主能够与家人保持和谐关系。第六,案主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报酬性的劳动。第七,案主的其他日后需求。
社工采用精神心理分析法,给案主前期采用精神支持,让案主感受到社工的温暖与支持,感受到被爱,被尊重,不被歧视。能够日常生活自我照顾,起居安全稳定,按时服药,精神状况稳定。社工在自己的服务点开展常规治疗活动,比如园艺治疗,音乐治疗,绘画治疗,手工治疗等技巧,鼓励案主走出家门,先来服务点观看,营造轻松自在的环境,让案主先了解知晓环境的安全友好,下次再来服务点可否邀请加入,一起做手工,一起画画,一起听音乐。经过反复几次鼓励,案主逐渐加入进来,与其他服务对象一起放松的制作手工,同时请其他服务对象给予爱的鼓励。久而久之,案主开始爱出家门,爱来服务点参加活动,终于不再只有一个单间的距离,开始尝试着与其他人交流交往。当案主与社工经过几个月的接触发现社工是那么的包容与接纳,便不再恐惧与担心,每次到服务点很轻松,见到社工很开心。
经过大半年的接触之后,与社工透漏出自己的想法与愿望,最大的愿望是与孩子见面,还有如果有一份小小的工作就更好了。社工了解到案主的需求,采用复元模式理论,复元概念中包含11大要素,分个人层面、支持层面和普及层面进行分析。可以看出对于康复者个人,需要有主动改变的意愿,有责任和权利参与及主导到康复计划中,而非被动的接受;而康复者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,家人、朋辈的尊重与支持,让参与者重视和肯定自我的优势,得到自我身份的认同。
在复元概念当中,康复者不代表不需要接受治疗,而是看重复元的经历,在希望中得到成长。“我是一名精神康复者,但我还能/我可以......”
在参与及个人优势上,案主很耐心也很细致,能把手工制作的很完整精美。
在自主选择上:制定个人康复计划,根据个人意愿及动力决定计划的活动及内容,而非强制性选择。
在支持网络上:制定伙伴计划,让其他小伙伴也来一起与他互帮互助,加强康复者之间、康复者家庭之前的相互联系,分享同路人康复经历与感受,发现同路人的潜能。另外,为促进康复者与社区的共融,创造机会与平台让康复者与社会人士接触,减轻污名化对康复者的影响。
评估后,由于案主好不容易稳定下来,社工不想轻易推到社会环境打破案主的生活规律,让案主受到刺激,因此社工最终在督导的帮助和讨论下,在服务点前面开垦一片种植园,经过与物业的沟通接触,最终申请到一片土地,给案主使用,案主可以与其他服务对象一起开垦,种植管理,收益。最终案主工作的愿望有了着落。
案主对孩子的思念,社工通过采用家庭治疗模式,跟案主接触比较多的是其弟弟,因此,联系其弟弟,进一步了解案主之前的婚姻状态及彼此的态度,案主家人的态度,前夫家的态度等,在一步步帮案主达成。
评估及反思:
经过与案主的频繁接触,案主从抗拒到第一次接受服务,从足不出户,到第一次走出家门,从不参与社会活动,到第一次参与手工活动,社工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,成效虽然不是一蹴而就,但是能让精神康复者接受服务那一天起就胜利了一小步,再让精神康复者走出家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,在此过程中,需要社工不断跟进,家访,电联等沟通,从而让案主重拾信心,慢慢融入社会,这也是社工采用的复元模式理论,让案主能够重新回归社会,保持好自己的状态。能够人生有希望,有尊严,不再受歧视。